正常周期子宫内膜的组织学要点三

链接:正常周期子宫内膜的组织学要点(一)正常周期子宫内膜的组织学要点(二)

经过前两期的学习,我们对子宫内膜的正常组织学以及与正常发现相关的一些鉴别诊断有了深入了解,同时对于子宫内膜的分期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为了加深对子宫内膜正常组织学的理解,本期将详细介绍子宫内膜的分期决策。希望通过本期学习之后,我们对于子宫内膜的分期误差能够缩短到1-2天范围内。

月经周期的第一天通常以月经来潮的第一天作为标志。月经期一般不超过5天,随后进入增殖期。

增殖期通常持续10天,在生理条件下可在9至20天之间波动。在这个阶段是不可能区分每一天的。因此,它仅分为增殖早期、中期和晚期。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这种细分就足够了,因为相关的功能变化只在分泌期才变得明显。

排卵后第一天在形态上是无法分辨的,在光镜下需要36-48h才能确定孕酮分泌引起的变化,因此称为间期。

在黄体正常发育和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分泌期持续14天(±1天)。如果偏离这个极限超过2天,则应诊断为功能障碍。由孕酮影响引起的子宫内膜的每日变化使我们能够确定子宫内膜的分期。由于腺上皮对孕酮的反应比间质细胞更快,组织学分期主要基于分泌期第一周腺上皮的变化和第二周间质细胞的变化。激素在子宫内膜引起的组织学表现从来不是均匀的。差异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局部血液供应、细胞营养,以及多种代谢因素,如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在测定子宫内膜的分期时,应该基于变化最快的区域。

子宫内膜分期决策树增殖早期。正常月经周期4-7天。特点:管状腺体,腊肠状或雪茄状核,致密间质。

增殖中期。正常月经周期8-11天。与增殖早期相比,由于腺体长度的增加,超过了子宫内膜高度的增长,腺体开始弯曲,间质水肿。

增殖晚期。正常月经周期12-14天。腺体明显弯曲,间质水肿消退。

排卵后第2天。超过50%的腺细胞出现核下空泡。细胞可呈假复层排列,核分裂象常见。

排卵后第3天。出现一致的核下空泡,核分裂象稀疏。

排卵后第4天。出现细胞质腺面空泡。

排卵后第4天。上皮细胞的管腔可见粘多糖边缘,但仅经特殊染色可见(Movats染色)。这种边缘是排卵后第四天的特征。

排卵后第5天。细胞质空泡少见。细胞核返回基底部。糖原已经或正在向细胞核两侧移动,下图为PAS染色标记的糖原位置。

排卵后第6天。腺腔内分泌物明显。

排卵后第7天。间质水肿更加明显。糖原充满腺腔,但在HE染色制剂作用下部分溶解,腺腔呈现假的、空的外观。

排卵后第7天。腺腔内充满绿染的糖原(吖啶橙染色)。

排卵后第8天。间质水肿最为明显。间质细胞之间的距离很大。

排卵后第9天。间质水肿略消退,但仍明显,螺旋动脉周围间质细胞开始前蜕膜化,螺旋动脉变得明显。

排卵后第10天。低倍镜下子宫内膜可以分为明显的两层:上层致密层,由间质细胞构成,下层海绵状层,包括边缘呈锯齿状的肿胀迂曲的腺体,宽的腺腔内残留浓缩的分泌物。螺旋动脉周围有厚的套状前蜕膜间质环绕。

排卵后第11天。致密层间质细胞发生了完全的前蜕膜化,没有未分化的间质细胞。

排卵后第12天。子宫内膜的高度开始下降,腺体萎缩塌陷,而间质水肿消退,变得致密,间质细胞仍然分化良好。

排卵后第13天。致密层形成。子宫内膜整体高度广泛收缩。塌陷的腺体呈锯齿状。前蜕膜化的间质现在非常致密。

排卵后第14天。间质出血增加。致密层腺腔狭窄,内膜上皮低,呈立方状,不活跃。而腺体的腔管在海绵状层仍然锯齿状排列。

参考文献:

《病理医师实用组织学》,第4版;

AtlasofEndometrialHistopathology,ThirdEdition;

DiagnosticPathologyNormalHistology,SecondEdition.

iHeartPatholgy

Pathologymadeeasy.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hkt.com/wacs/10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