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与分子影像学组
由上海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与分子影像学组主办《线上共享病例专栏》第四十九至第五十三期病例精彩纷呈,包括了肩部骨淋巴瘤、胃神经鞘瘤、肝脏淋巴瘤、Maffucci综合征以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01
第49期
医院郑慧、张晓莹老师提供患者,女性,19岁;左肩疼痛1年,发现肿块5月。专科查体:左肩触及一巨大包块,压痛不明显,移动度差,皮温正常,左肢活动可。既往史:10月前人工流产术。MR示左侧肩胛骨体部(近关节盂)骨髓腔内多发斑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骨皮质不连续,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肌内和肌间隙混杂信号肿块,增强见多发斑片状低强化灶,边缘明显环状强化。PET/CT示左侧肩胛骨局部溶骨性骨质破坏,周边伴软组织肿块形成,SUVmax21.0。双侧附件区见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48.3×34.4mm(右)、59.5×49.8mm(左);SUVmax19.7(右)、16.7(左)。盆腔少量积液。(左肩部)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结合形态与酶标,符合(B细胞)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活检)造血细胞粒系增生活跃(+),巨核系增生活跃(+);粒系局部核左移,局部中晚幼为主,巨核无明显异形,伴少量小T淋巴细胞。妇科超声示:左侧附件区囊性结构,考虑内膜异位囊肿可能。原发性骨淋巴瘤(PBL)是一类罕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中老年人。全身骨骼均可受累,以四肢长骨多见,尤其股骨。患骨局部疼痛,而全身症状不明显是PBL的主要特点。确诊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鉴别诊断包括: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转移瘤、尤文肉瘤、恶性骨巨细胞瘤、骨髓瘤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异位,可引起疼痛和不孕。表现为附件区的囊实性肿块,肿块大小不等,可呈单房或多房,形态密度因出血时间不同而表现各异,糖代谢明显增高。02
第50期
医院孙玉云、胡四龙老师提供患者,女,65岁。腹胀数天,无其它不适。自诉肝脏占位5年(具体不详)。外院MR平扫提示肝胃之间及肝左叶多发异常信号灶。肿瘤指标:CA19-.9U/ml(0-27.0U/ml),CA.9U/ml(0-20.0U/ml),CEA、AFP、CA50、CA72-4、CA、HE4均阴性。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正常。
本院MRI示肝胃间隙见巨大不规则混杂信号灶,T1WI低、T2WI混杂高信号,DWI高信号,局部囊变,局部与邻近胃壁分界欠清,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不均匀强化;肝左叶见T2WI高信号结节,增强扫描可见充填式强化。18F-FDGPET/CT示肝胃间隙混杂密度肿块,约11.5×6.4cm,FDG代谢不均匀增高,SUVmax4.7;肝左外叶一低密度结节,约1.9×1.3cm,未见FDG代谢增高。
肝胃间隙肿瘤切除+肝左叶肿块切除+胆囊切除,病理:肝胃间隙胃肠型神经鞘瘤;肝左叶海绵状血管瘤。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细胞瘤,由产生神经鞘的Schwann细胞异常增生引起。胃神经鞘瘤(Gastricschwannoma,GS)占所有神经鞘瘤的0.2%,占胃间质组织肿瘤的2.9%,良性占绝大多数,恶性者仅占GS的5.5%~7.7%。GS好发于胃体,CT形态多表现为类圆形较肌肉密度稍低影,大者内部可坏死、囊变伴钙化,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为其较为特征性的诊断要点,主要与胃间质瘤(GIST)、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生性胃癌等进行鉴别诊断。GS的FDG代谢增高,常高于GIST和平滑肌瘤。
03
第51期
医院潘博老师提供患者,男,52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腹疼痛,余无不适主诉。相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脏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内。肿瘤指标CEA、AFP及CA19-9在正常范围内。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既往无其它疾病及手术史。医院CT检查提示肝脏多发病灶,建议穿刺检查。我院全身PET/CT检查提示肝脏多发异常高代谢灶,SUVmax30.8,同机CT相应部位见多发低密度灶(由于有脂肪肝背景,低密度灶显示不是很明显),余体部(包括脑)显像未见FDG代谢异常增高灶。最终行肝脏穿刺提示小细胞恶性肿瘤,淋巴瘤待排除。免疫组化标记CD20+、PAX-5+阳性,结果符合B细胞性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起源)。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HepaticLymphomaPHL)比较罕见。影像学表现上分为3型,单发肿块型、多发结节型及弥漫浸润型。平扫CT多数为低密度灶,增强CT提示结节性瘤体的表现为动脉血管充盈显影期时,边缘清晰的低密度病灶与肿块边缘样强化或轻度不规则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双靶征及血管漂浮征。肿块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图像信号稍高信号,DWI加权成像信号受限制。PHL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在18F-FDGPET/CT上表现为明显高于肝脏本底的高代谢灶,而肝脏以外未见高代谢灶。04
第52期
医院潘昱、张敏老师提供患者,女,8岁。5年前发现左侧手掌及右侧脚掌散在包块。超声示左侧手掌血管瘤。半年前左肩出现软包块。左肩MRI示多发骨病变并皮下结节。查体:右下肢骨走形扭曲,左侧手掌处多发紫黑色隆起结节。18F-FDGPET/CT示全身多发骨骼病变,部分呈膨胀性改变及骨质破坏,代谢轻度增高,SUVmax1.2-2.5;左侧手掌、右侧脚底及左侧肩部皮下软组织结节,代谢轻度增高,SUVmax0.9-1.7。脊柱+下肢X片示:双侧肋骨局部形态异常;双侧股骨及腓骨上段软骨样基质钙化;双侧股骨下端多发小囊状低密度灶、局部骨皮质不连续;右侧股骨走形扭曲。左手X片示:部分掌骨骨皮质不整伴囊变灶,部分指骨密度不均,掌桡侧软组织局部隆起。左侧肩部增强MR示:肩锁关节邻近皮下软组织内结节,T1W低信号,T2W高低混杂信号,STIR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右侧股骨远端楔形截骨,术后病理:软骨源性肿瘤。外院左手包块活检示血管瘤。综上,临床诊断为Maffucci综合征。Maffucci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由体细胞基因突变引起。其主要特征包括多发性血管瘤(表现为红蓝色皮下结节,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钙化静脉石为其特征性表现)和多发性内生软骨瘤(主要表现为畸形,手指无症状肿痛,肢体不对称,以及病理性骨折)。该病具有较高的恶性转化倾向,18F-FDGPET/CT可用于探查该病的恶性转化。Maffucci综合征需与Ollier病鉴别诊断,后者表现为单纯的内生软骨瘤病。05
第53期
医院姜东朗、张慧玮、左传涛老师提供患者,女性,23岁。主诉左侧肢体乏力2月,进行性加重。医院行头颅MRI提示“右侧颞岛叶、基底节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增强后有明显强化,考虑颅内原发肿瘤”。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无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未见异常;HIV抗原抗体、RPR试验、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均(-)。本院MRS增强示右侧额颞岛叶及脑室周围见异常强化灶,NAA波峰降低,Cho峰升高,部分区域可见高大脂质峰,CHO/NAA比值约1.1-1.8。18F-FDGPET/CT示右侧额颞岛叶、右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周围片状稍低密度影,伴FDG代谢不均匀异常增高,SUVmax8.8;余右侧大脑半球FDG代谢弥漫性减低;左侧小脑FDG代谢弥漫性减低;余所见全身PET显像未见FDG代谢明显异常增高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经右侧颞叶病灶活检,病理结果示血管炎。免疫组化结果:GFAP(+),Olig2(+),P53(弱+),ATRX(+),IDH1(-),Ki67(灶15%+),CD34(血管+),KP1(+),CD20(小灶+),CD3(+),PAX-5(小灶+),S(脑组织+),CD1a(-)特殊染色结果:特染PAS(-),抗酸(-),银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angiitisofthecentralnervoussystem,PACNS)是一种主要累及脑、脊髓和软脑膜中小血管的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炎性疾病。临床及影像学异质性较大,缺乏特异性。血清学、脑脊液检查及血管造影异常结果对于PACNS通常不具有特异性,但能提供鉴别诊断的依据。PACNS确诊依赖于脑组织病理活检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FDGPET/CT缺乏特征性的表现,但可为临床鉴别恶性肿瘤(淋巴瘤等)及感染性病变提供一定的依据。最新研究显示TSPOPET可能对PACNS的炎症范围评估及治疗后评价有一定作用。第四十九至第五十三期共享病例精彩纷呈。通过共同讨论和分析提高了大家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期待更多全国核医学同行上线参加、指导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参会方式???????????????????????????????????
会议主题:线上共享病例专栏(上海)会议时间:/06/23开始,每周三,12:00-12:30复制以下网址,在网页浏览器中打开,参与会议讨论:转载请注明:http://www.oohkt.com/wazz/1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