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速递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基因检测

白癜风遮盖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6876.html

一、背景介绍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ncer,EC)又称子宫体癌,是一系列病发于子宫内膜或子宫内层的恶性肿瘤,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同时也是死亡率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的第三大妇科肿瘤。子宫内膜癌与肥胖和雌激素过量分泌相关,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的增加有缓慢上升的趋势。

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体质因素、饮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例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育、高脂肪饮食等等都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影响因素。此外,子宫内膜癌与遗传密切相关。据统计约5%的子宫内膜癌是家族遗传性的,其中多数又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又称林奇综合征)相关。林奇综合征约占子宫内膜癌的0.8%-1.4%,主要由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等)的种系突变导致,女性HNPCC患者的子宫内膜癌患病风险高达25%-60%。

子宫内膜癌早期发现的五年存活率很高,预后效果也较好,有家族性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病史的人应当进行相应的基因检测,以尽早进行预防或干预。

二、检测基因

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基因主要为与林奇综合征相关的几种错配修复基因,如MLH1、MSH2、MSH6、PMS2。另有一些基因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相关,主要为雌激素敏感性相关基因如BRCA1、BRCA2等。

1、BRCA1

BRCA1编码的蛋白是一种核磷蛋白,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抑制肿瘤有重要作用。BRCA1基因突变影响几乎所有与雌激素相关的器官或组织,BRCA1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也导致子宫内膜癌的相对较高的发病风险,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倍。

2、BRCA2基因

BRCA2是另一种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基因,BRCA2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抑制肿瘤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同源重组通路中双链DNA的修复。与BRCA1一样,BRCA2基因突变也影响几乎所有与雌激素相关的组织或器官,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75倍。

3、MLH1基因

MLH1是一种DNA错配修复基因,其突变广泛地存在于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癌(HNPCC)中,该基因的突变与林奇综合征相关,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林奇综合征不仅与HNPCC有关,还会增加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胰腺癌、肾癌、膀胱癌的风险。MLH1缺失个体患子宫内膜癌的累积发病风险为33%,同时部分点突变也增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4、MSH2基因

MSH2与MLH1一样,是一种DNA错配修复基因,其突变广泛地存在于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癌(HNPCC)中,该基因的突变与林奇综合征相关,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MSH2基因的部分点突变增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MSH2缺失个体患子宫内膜癌累积发病风险为51%,联合缺失EPCAM-MSH2,则累积发病风险则达55%。

5、MSH6基因

MSH6基因属于DNA错配修复的MutS家族,该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导致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该基因突变造成的早发性子宫内膜癌和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6.5岁和51.2岁。MSH6缺失个体患子宫内膜癌的累积发病风险为34%。

6、PMS2基因

PMS2基因是一种DNA错配修复基因,该基因其与MLH1形成异源二聚体并与其他化合物结合到错配碱基上发挥作用。PMS2缺失个体患子宫内膜癌的累积发病风险大约为20%。

三、检测方法

基于一代测序的基因突变检测法

四、适用人群

1、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

2、家族中有聚集发生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及卵巢癌、乳腺癌者;

3、有子宫内膜增生等疾病者。

五、临床意义

检测项目

检测位点

结果分析

BRCA1

基因突变

全外显子

野生型:受检者患子宫内膜癌风险正常

突变型: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倍

BRCA2

基因突变

全外显子

野生型:受检者患子宫内膜癌风险正常

突变型: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75倍

MLH1

基因突变

缺失/存在

野生型:受检者患子宫内膜癌风险正常

缺失型:受检者患子宫内膜癌的累积发病风险为33%

MSH2

基因突变

缺失/存在

野生型:受检者患子宫内膜癌风险正常

缺失型:受检者患子宫内膜癌的累积发病风险为51%

当缺失扩展至MSH2启动子区域时即联合缺失EPCAM-MSH2,则累积发病风险则达55%。

MSH6

基因突变

缺失/存在

野生型:受检者患子宫内膜癌风险正常

缺失型:受检者患子宫内膜癌的累积发病风险为34%

PMS2

基因突变

缺失/存在

野生型:受检者患子宫内膜癌风险正常

缺失型:受检者患子宫内膜癌的累积发病风险为20%

EPCAM

基因突变

缺失/存在

野生型:受检者患子宫内膜癌风险正常

缺失型:受检者患子宫内膜癌的累积发病风险为12%

当缺失扩展至MSH2启动子区域时即联合缺失EPCAM-MSH2,则累积发病风险则达5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hkt.com/wahl/91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