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鉴别诊断
来源:网络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是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
一、病理类型 1、腺癌:占80%~90%。Ⅰ级(高度分化癌):常局限于子宫内膜;Ⅱ级(中度分化癌):分化稍差,腺体轮廓欠清晰,部分为实性癌块;Ⅲ级(低度分化或未分化癌):分化极差,腺体结构消失,实性癌块为主。
2、腺角化癌(腺棘皮癌):腺癌中含成团分化良好的良性鳞状上皮。
3、鳞腺癌:含有腺癌和鳞癌两种万分。
4、透明细胞癌:管状结构,内衬透明的鞋钉状细胞。
二、免疫组化 子宫内膜癌诊断中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包括激素受体ER、PR,肿瘤标记物CEA、MUC,肿瘤抑制基因p53、p16、PTEN(phosphataseandtensinhomologdeletedonchmmosome1O)、WT-1,癌基因Her-2、bcl-2,细胞黏附标记物β-catenin、E-cadherin,上皮标记物CK7、CK20,间叶标记物vimentin,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PCNA等。在内膜癌中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标记物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insulin-likegrowthfactor2mRNA-bindingprotein3,IMP3)、肝细胞核因子-1β(hepatocytenuclearfactor1-β,HNF1β)、ARID1A等。
三、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常提示临床医生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结合B超、宫腔镜检查、细胞学检查及MRI等辅助检查进行诊断,确诊内膜癌的依据是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鉴别诊断 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围绝经期功血以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阴道不规则出血为特点,与子宫内膜癌症状相同,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即使妇科检查无阳性发现,亦应行分段诊刮病理学检查排除内膜癌变方可对症治疗。
2、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合并宫腔积脓 常表现为阴道排出脓液、血性或脓血性排液,患者可有发热,子宫多增大变软,有压痛。对于老年女性,宫腔积脓常与子宫颈管癌或子宫内膜癌并存,鉴别时必须注意。
3、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重度在组织形态上,有时很难与分化良好的腺癌鉴别。通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病理上可表现为灶性,有压扁的正常上皮,细胞分化较好,或可见鳞状上皮化生,肥浆染荷花色,无坏死浸润等表现。而子宫内膜腺癌的癌细胞核大,染色质增多,深染,细胞分化不好,核分裂多,胞浆少,常常发生坏死及浸润现象。
4、子宫内膜息肉或黏膜下子宫肌瘤 表现为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或出血同时伴有阴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临床表现与内膜癌十分相似。可行B超,宫腔镜检查及息肉或肌瘤切除以及分段诊刮确诊并治疗。
5、老年性阴道炎 常见于绝经后女性,表现为血性白带。查体阴道黏膜萎缩变薄,充血,有出血点,伴炎性分泌物,对症治疗后可好转。对此类患者,需先行B超排除内膜病变、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病变后方可按老年性阴道炎处理。
6、宫颈管癌、子宫肉瘤及输卵管癌 与内膜癌一样,同样表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排液。宫颈管腺癌可有宫颈管增粗、变硬呈桶状,可通过分段诊刮、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确诊。子宫肉瘤有子宫短期内增大,变软,查体触及子宫包块,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有助诊断。输卵管癌以阵发性阴道排液、阴道出血、腹痛为主要症状,查体可触及附件区包块,B超或腹腔镜检查有助确诊。
一键推送优秀病例,看病例,在这里:
看病理资讯,先他人一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QQ鑱婂ぉ鏈哄櫒浜哄紑鍙?QQ钀ラ攢转载请注明:http://www.oohkt.com/wazlyy/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