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专家共识年

北京重点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

来源: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ovariancarcinoma,EOC)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90%,浆液性卵巢癌(serousovariancarcinoma,SOC)约占EOC的75%,根据普通显微镜下组织学所见及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SOC分为玉型和域型:玉型即低级别浆液性卵巢癌(low-gradeSOC,LGSOC),域型为高级别SOC(high-gradeSOC,HGSOC)。HGSOC和LGSOC的分子通路、生物学行为、临床特征不同。LGSOC往往发生于年轻女性,临床预后较好,但不同于HGSOC,LGSOC可能具有对初始化疗耐药的特点。LGSOC通常继发于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erousborderlinetumours,SBOT),存在较高的BRAF(0~33%,平均5%)和KRAS(19%~55%)基因突变。初步研究表明,KRAS基因突变可能是LGSOC进展的致癌驱动因素。LGSOC组织中有较高的雌激素受体(oestrogenreceptors,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s,PR)表达。有证据表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靶向制剂对LGSOC有抑制作用,提示MAPK通路在LGSO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关于EOC的基础研究、临床干预措施的绝大多数关键试验均源于HGSOC研究,但随着对LGSOC研究的日益深入,HGSOC的研究结论已不能无条件地通过推理应用于LGSOC。为促进国内同道尽快改变LGSOC诊治理念、加深对本类型肿瘤的认识,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联合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组织专家制订本共识,以期为LGSOC的基础研究、规范化治疗策略提供有益借鉴。

1

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

迄今为止,我国乃至全球尚缺乏LGSOC的大规模系统性研究。年,澳大利亚登记了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其中EOC例,LGSOC不超过69例;年新西兰登记了例卵巢恶性肿瘤,其中EOC例,经追寻病史与病理结果,最终诊断为LGSOC的不足22例。CHEN等回顾性分析年至医院例SOC患者,35例为LGSOC(占SOC的9.2%),平均发病年龄较HGSOC年轻10岁,中位年龄分别为46岁和56岁(P=0.)。国外有限的临床数据显示,LGSOC占SOC的6%~10%,占EOC的5%~8%。LGSOC患者的发病年龄较HGSOC年轻,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55岁和63岁(平均年龄分别为55.5岁和62.6岁)。医院的临床资料,推测LGSOC发病机制与女性激素有关。年ASGO年会上,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共同的回顾性数据(n=36)显示,LGSOC患者诊断时平均年龄为56岁。美国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LGSOC中位发病年龄在43~47岁之间。SBOT占比逐年上升,LGSOC比例则逐年下降。35岁以上FIGOⅡ~Ⅳ期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均优于35岁以下的患者;且BMI越高(≥25kg/m2),死亡风险越大(HR=2.53),吸烟者进展或复发的风险亦明显增加(HR=1.72)。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与晚期LGSOC患者生存结局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显示不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HR=2.99)和FIGOⅣ期(HR=4.11)与较差的PFS相关,且新辅助化疗后实施间隔性肿瘤细胞减灭术(intervaldebulkingsurgery,IDS)的患者并未从先期化疗中获得较高的OS(HR=2.9)。LGSOC和HGSOC的临床特征不同,详见表1。

1

专家共识:LGSOC是一种少见的卵巢癌类型,多见于年轻女性,诊断时的年龄、BMI和吸烟状况、肿瘤减灭术是否满意及FIGO分期与预后相关,5年生存率高于HGSOC。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有假说认为,LGSOC是浆液性囊腺瘤或腺纤维瘤进展为SBOT和(或)浸润性癌的中间型病理学改变,而LGSOC的组织形态、分子通路与SBOT的相关度达到75%以上,有力支持了这一假说。KURMAN等提出LGSOC的另一种发病机制,即输卵管上皮乳头状增生(papillarytubalhyperplasia,PTH)来源学说。其认为LGSOC原发部位并非源于卵巢,证据为91%的LGSOC患者输卵管上皮存在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由此推论PTH是浆液性肿瘤的癌前病变。同时KURMAN等通过慢性炎症诱导输卵管黏膜上皮增生,进而发展为PTH,成功构建盆腔低级别浆液性增生模型,包括卵巢、卵巢外SBOT、非浸润性种植性病变和输卵管内膜异位症。依据该假说,输卵管上皮脱落并种植于卵巢和腹膜表面,从而继发输卵管内膜异位症,在此基础上出现不典型增生,进而发展为SBOT和LGSOC。MAPK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分子通路之一,可将细胞生长信号从胞外传递到细胞核内。SBOT经过一系列的基因突变进展成为LGSOC,其中包括BRAF、KRAS和ERBB2基因突变,最终导致MAPK通路持续活化。BRAF基因在SBOT中的突变频率(23%~48%)更高,但在LGSOC中仅为5%;KRAS基因在SBOT和LGSOC中的突变频率相当(17%~40%vs19%~55%)。过去认为,从SBOT到LGSOC,癌基因突变逐渐增多,但实际发现BRAF基因突变在LGSOC中更少,所以推测该基因可能为保护性基因。有研究发现,BRAF基因突变伴KRAS基因突变与BRAF及NRAS基因均不突变的患者相比,BRAF基因突变的患者预后更好。EMANNUEL等检测例伴有SBOT的SOC病灶,发现HGSOC和LGSOC均与SBOT相关,而LGSOC中更易发生BRAF/KRAS基因突变,且KRAS基因突变只存在于LGSOC病灶中,发生频率为9%,因此认为KRAS可能是SOC的驱动基因。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MAPK是LGSOC的重要分子通路,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此外,MAPK/胞外信号调节性激酶抑制剂(MEKi)只对小部分LGSOC患者有效,且治疗效果与患者是否存在MAPK基因突变关系不大。为了进一步阐明药物敏感性问题,GRISHAM等选择1例经MEKi(Selumetinib)治疗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对其肿瘤病灶进行了二代分子测序,结果发现病灶中存在MAPK通路缺失和融合突变,而传统测序技术未能检出这些突变,提示LGSOC患者应尽量进行二代分子测序。此外,基础研究领域还发现其他活化通路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血管生长通路等。部分LGSOC患者也可能存在PI3K/AKT/mTOR通路活化。

1

专家共识:LGSOC常继发于SBOT,其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与HGSOC不同,前驱病变为PTH,分子生物学特征为KRAS、BRAF、ERBB2、NRAS基因突变。

3

组织学诊断原则和标准

LGSOC主要通过对活检或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而确诊。对于早期患者,应该避免通过细针穿刺诊断,因为会导致囊腔破裂造成肿瘤细胞在腹腔内播散。但对于大块型肿瘤无法进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surgery,CRS)的患者,可使用细针穿刺明确诊断。如前已述,LGSOC和HGSOC为不同的形态学类型,关于SOC组织学分级系统,在过去十年内一直沿用二级分类法。主要分级依据是基于核异型性和核分裂指数:轻到中度异型性,每10个高倍镜下(high-poweredfields,HPF)≤12个核分裂,诊断为LGSOC;具有明显核异型性,每10个HPF>12个核分裂,诊断为HGSOC。该分类系统为预测临床结局提供了更简便、更精确的框架。就目前的研究趋势而言,二级系统与疾病分子生物学一致。而将LGSOC和HGSOC区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已被业内广泛接受和使用。

1

专家共识:LGSOC主要通过对活检或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明确诊断,SOC组织学分级采用二级系统,LGSOC的组织学与分子生物学一致。

4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用以辅助诊断LGSOC,但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小规模回顾性研究发现,CT成像下LGSOC一般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实性、囊实性占位伴钙化以及腹膜受累等征象。当CT扫描提示附件肿块伴有钙化或腹膜存在钙化结节转移时,应高度警惕LGSOC可能。超声检查是附件区肿瘤诊断的常规手段,但LGSOC缺乏典型的超声影像表现。一般来说,非侵袭性LGSOC可表现为多房囊性病变,内伴乳头状突起;侵袭性LGSOC在超声下更可能为多房性囊肿实性结构,合并乳头状回声,往往伴强回声钙化影;而HGSOC多表现为非乳头样实性肿块,伴散在囊性改变、出血或坏死图像。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作为常规超声的补充手段辅助鉴别LGSOC和HGSOC。LGSOC在超声弹性成像下表现为组织更坚硬,缺乏弹性。一项研究报道,当附件区包块弹性评分为4分时,诊断LGSO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6.0%和.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0%和78.0%,准确率为82.8%。

1

专家共识:CT成像下附件肿块伴钙化或腹膜存在结节转移钙化时,应高度警惕LGSOC的可能。常规超声扫描联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辅助鉴别LGSOC和HGSOC。

5

治疗

手术治疗是LGSOC的基础,Ⅰ期患者建议行全面分期手术,Ⅱ~Ⅳ期患者CRS是标准的初始治疗选择,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实现肿瘤细胞减灭,最理想的结果是达到无肉眼残留病灶(R0)。初次或IDS后的辅助治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疾病分期。对于ⅠA期和ⅠB期LGSOC患者,NCCN建议术后观察。ⅠC期LGSOC患者术后没有治疗标准,建议观察,化疗或内分泌治疗也是推荐的治疗方案,应该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下采取个体化治疗。对于Ⅱ~Ⅳ期LGSOC患者,NCCN支持采用6个周期的卡铂/紫杉醇辅助化疗,然后进行内分泌维持治疗(2B级)或单独内分泌治疗(2B级),最常见的是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无论是化疗后的维持治疗还是作为单独治疗,建议内分泌治疗应持续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复发性LGSOC患者有多种选择,包括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secondarycytoreductivesurgery,SCRS)、化疗、内分泌/激素治疗、靶向抑制剂和临床试验。同时在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分子测序获得体细胞突变谱,以便确定最佳治疗靶点。5.1手术治疗手术是LGSOC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推荐由妇科肿瘤医师完成,下腹正中直切口开腹手术可用于全面分期手术、初始CRS和IDS或SCRS;微创手术应由有经验的医师施行,可考虑用于经选择的早期疾病、评估初治和复发患者能否达到满意CRS、经选择的IDS,若CRS不理想须中转开腹,此外强调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手术方案的重要性。CRS后的残留病灶(residualdisease,RD)大小是影响患者生存最重要的因素。GOG-对例LGSOC患者的研究数据显示,CRS后的R0患者与RD>1cm患者比较,PFS(33.2个月vs14.1个月,P0.)和OS(96.9个月vs42.02个月,P0.)均显著延长,复发率显著降低(74.5%vs90.8%,P=0.);RD>1cm的患者,LGSOC(HR=2.12,P=0.)与HGSOC(HR=2.31,P0.)的死亡风险比相当,PFS亦相当(14.11个月vs14.39个月),其中初次CRS后RD1cm的患者占24.9%。AGO数据库对例LGSOC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CRS后RD1cm的发生率为21.4%,51.7%的患者达R0,RD1cm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32.0%,R0患者为85.0%。新辅助化疗后间隔性肿瘤细胞减灭术(NACT-IDS)在LGSOC中的价值不及HGSOC。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接受CRS的68例患者中有19例RD>1cm,15例接受NACT-IDS的患者中12例RD1cm,OS低于接受CRS的患者(HR=3.00,P=0.)。需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oohkt.com/wazz/10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